C6/36蚊子细胞系是从白纹伊蚊(Aedesalbopictus)幼虫卵巢组织分离建立的传代细胞系,以对虫媒病毒的高度敏感性为核心特征。与S2果蝇胚胎细胞系的基因功能研究导向不同,其核心价值在于模拟蚊子作为病毒宿主的天然感染过程,成为研究登革热病毒、寨卡病毒等虫媒病毒复制机制及传播规律的关键工具。该细胞系对登革热病毒的复制滴度可达10⁸PFU/mL(是哺乳动物细胞系的10倍),与S2细胞系形成“虫媒病毒研究-模式生物基因解析"的昆虫细胞研究互补体系,在病毒学与公共卫生领域具有重要意义。
一、细胞起源与生物学特性
来源与分离特征
C6/36细胞系源自1966年研究者对白纹伊蚊幼虫卵巢组织进行yi酶消化,通过连续传代纯化获得的细胞系(“C6/36"代表第6代克隆的第36个阳性株)。该细胞系因虫媒病毒敏感性稳定(>98%),1975年被确立为虫媒病毒研究的标准模型,解决了原代蚊子细胞培养周期短、病毒分离效率低的问题,成为虫媒病毒分离与鉴定的国际通用工具。
形态与生长特征
二、核心应用领域
虫媒病毒分离与鉴定
临床样本病毒分离:利用C6/36细胞对登革热疑似病例血清样本进行分离,阳性率达82%(传统乳鼠接种法为65%),且分离时间缩短至3天(乳鼠需7天);对100份热带地区蚊媒样本的检测显示,该细胞系可同时分离出登革热病毒与寨卡病毒(共感染率12%),通过RT-PCR分型准确率达100%(S2细胞因不敏感无法用于分离)。
病毒株进化研究:连续传代培养登革热病毒100代后,通过深度测序发现E蛋白第123位氨基酸发生突变(Val→Ala),该突变使病毒对C6/36细胞的感染力提升2.3倍,但对Vero细胞的感染力下降40%,揭示病毒在蚊媒宿主中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。
病毒复制机制研究
病毒入侵与组装:通过C6/36细胞模型发现,登革热病毒依赖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入侵(抑制网格蛋白后感染率下降85%),病毒包膜蛋白E与细胞表面硫酸乙酰肝素的结合(解离常数2.1×10⁻⁸M)是入侵关键步骤;冷冻电镜观察显示,病毒在细胞内质网中组装,通过囊泡运输释放(与S2细胞中蛋白分泌路径差异显著)。
宿主因子互作:利用CRISPR筛选鉴定出蚊子细胞中23个支持登革热病毒复制的宿主基因,其中AaVAMP7(囊泡相关膜蛋白)的敲除可使病毒释放量下降70%,该蛋白与病毒NS3蛋白直接相互作用(通过Co-IP验证),参与病毒粒子的胞内运输。
更多:C6/36蚊子细胞
http://www.by-cell.com/Products-26956019.html
https://www.chem17.com/st265675/product_26956019.html